青春的色彩,在躬身实践中愈发鲜亮。资环系“寻迹非遗承古韵,躬身低碳启新程”实践队的队员们,用脚步丈量石膏山的每一寸土地,将青春的热忱融入非遗探访的专注里,写进低碳调研的笔记中。五天里,他们曾为破解一个非遗技艺的传承难题争论不休,也为记录一组精准的低碳数据反复核对,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成长的光芒。7月8日,同学们以攀登3700级石阶的行动挑战自我、锤炼意志,让青春在探柏的执着里、访寺的虔诚中、观生态的热忱间闪耀,用问卷收集的每一份声音,编织属于青年的生态理想。

一、探柏秘境品其风骨,共攀巅峰扬我朝气
山间草木葱茏,鸟鸣婉转。景区人员为同学们讲解了崖柏扎根岩缝的传奇:有株近百年的老柏,早年经山火燎过半面枝干,焦黑树皮下硬是冒出新芽,后来暴雨冲垮岩坡,它半边根须裸露,仍凭着残根在石缝里扎得更深,把自己和山体缠成了一体。同学们认真聆听,一心探寻崖柏秘境,不时驻足观察,那扭曲遒劲的枝干透着不屈韧劲,鳞片状树皮纹理刻满岁月印记。
同学们镜头里的崖柏各有姿态:有的被狂风压得贴地,末端却倔强上翘;有的被落石砸出深槽,伤口处反倒抽出更壮的分枝。快门声里,崖柏的模样与队员们专注的身影一同定格。近两小时后全员登顶,云雾翻涌中,群山与崖柏若隐若现。登顶的喜悦混着对崖柏生命力的感慨,更有对舍身崖传说中坚守与顿悟的触动,让这段旅程意义非凡。


二、天竺古刹觅古韵,山风拂面心自闲
告别山顶的壮阔,同学们步入古刹。朱漆山门在树影中半掩,门楣上“天竺寺”三字历经风雨,笔画间仍透着苍劲。晨钟暮鼓的余韵仿佛还萦绕在飞檐翘角间,与林间的蝉鸣、檐下的风铃相和,织成一片涤荡心神的静谧。
同学们轻步穿过庭院,见几位僧人正俯身清扫落叶,动作从容如行云流水。大殿前的香炉里,香火袅袅升腾,在晨光中化作细细的金线,缠绕着斑驳的石碑。有人伸手轻触石碑,指尖掠过凹凸的刻痕,仿佛触到了千年前凿石者的温度。山风穿堂而过,携来草木清气与淡淡檀香,自然的灵秀与人文的厚重在此交织。


三、访景区职员递问卷,探石膏生态汇心声
下山后,同学们携带石膏山景区自然生态调查问卷,在景区内与工作人员进行细致对接。他们走向景区工作人员、游客中心的管理员,礼貌递上问卷并清晰说明来意。工作人员接过问卷,趁着工作的间隙专注填写。队员们凝神倾听,若遇不解之处,便谦逊地俯身请教,偶尔还会拿出笔记本快速记下要点,生怕错过任何细节。整个过程高效而有序,山间不时回荡着他们与工作人员的交谈声,为这片绿意盎然的景区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活力。

七月的风,带着蝉鸣远去,资环学子的“三下乡”之旅,悄然落幕。初来时,眼中满是陌生与期待,
离去时,心底尽是不舍与眷恋。龙吟山谷的足迹深深浅浅,
幸福小院的笑容明媚灿烂,登山路上的汗水晶莹闪烁,这些瞬间,定格了这个夏天的热烈。行囊已整理,脚步即将远行,这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序章。将每一份温暖,每一份力量,轻轻装进行囊,带着它们,奔赴下一场山海。

资源与环境工程系
2025年7月9日